一个新的池塘,底部的组成有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矿物和磷酸盐类矿物。其中硅酸盐类矿物占岩浆岩重量的80%以上。有机物质含量在刚刚建的新塘是非常低的,一般也就在1~5%左右。
【资料图】
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不同的土质会有不同。
随之养殖池塘的养殖时间的延续,底部会自然发生改变,那就是底部有机质含量比例升高。
有机质是底泥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是底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始底泥形成的主要标志。
好的池塘底部有机质一般要占底泥固相总重量的10%左右,否则底泥就是砂质土了。养殖池塘底泥过多的有机质积累主要来源于饲料残饵、鱼虾粪便和藻、微生物的残体。
这些底泥的有机质积累物主要有两类
1、非腐殖物质(蛋白质、糖类、树脂、有机酸)
2、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腐黑酸等)。
这些底泥的有机质积累物会改变了底部原始的理化性质,随着这些底泥的有机质积累物积累的越来越多,将会对池塘的水质、底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所谓的底改,就是改进这些底泥的有机质积累越来越多的现况而不是其他,这一点一定要明确的。
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底改手段进行养殖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在养殖过程中不断需要投入饲料等有机质的池塘,在不断的、尤其是中后期受投料产生的粪便、饲料残饵污染的条件下底部保持干净!如果在养殖管理中频频的进行了底改,其结果却是底部依旧黑、臭,那么这样的底改工作就完全失去为养殖保驾护航的意义了,那么养殖管理就可以省略了底改的必要性!
池塘底泥黒、臭表明池塘有机碳、有机氮太多,池塘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池塘中的有机碳、有机氮等有机质在厌氧微生物分解下,大量产生如胺类[CH3NH2,(CH3)3N]、硫化氢、氨等的臭味气体。同时由于底泥和水中的铁、锰等重金属已经是被还原,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等使底部呈现黑色。所以当池塘底泥已经出现黒、臭,也就是意味着这个池塘的水体净化系统中的有机碳、有机氮等有机质已经超过了池塘能够承担的净化能力。见图1
当养殖池塘有机质太多时,将可能会导致池塘底部的耗氧量很高,整个池塘的底部和水体的总耗氧量将可能会大于这个池塘溶解氧的补充速度,将可能导致池塘产生不同程度的缺氧,有氧的物质循环不能够顺利进行。微生物厌氧代谢产生的酸性代谢物可能堆积,可能出现底部泛酸,水体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可能超标等水质问题。这些池塘状况可能会导致虾出现红脚、白浊、跳跳死等病理问题和容易出现异常水色。这些池塘底部的底质可能很容易导致池塘纤毛虫泛滥和水体包括弧菌在内的细菌总数升高,出现对虾蜕壳不遂、不长、白便、对虾容易发生病毒性疾病、弧菌等细菌性疾病等异常现象。见图2:
所以养殖过程中的底改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池塘底部有机碳、有机氮堆积、太多带来的包括底泥黑、臭、水质异常等的各种负面影响,如此底改工作才能够提高养殖成功率、为水产养殖保驾护航。见以下例子:
1、高密度、无(少)底部排污的土池的底改:
江苏小棚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正确的底改措施,收成后底泥依旧干净、无异味的例子看视频1:
2、底部排污相对铺膜池差、高密度、沙底高位池的底改:
广东阳江沙底高位池(海水养殖)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正确的底改措施,收成后沙子依旧干净、无异味的例子看视频2: 3、蟹池的底改: 江苏蟹池和蟹苗池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正确的底改措施,收成后底泥依旧干净、无异味的例子看视频: 来源:施工评说作者:施卫民高级工程师